案例6 光耀集团——管理团队中的冲突管理
引言
2004年4月22日,夜已经很深了,喧闹了一天的广州渐渐地宁静下来,大部分的楼群都因为熄灯而显得暗淡。但金鑫大厦38层光耀集团的总裁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光耀集团总裁林德凯端坐在他的办公桌前沉思着,先前的烦躁不安稍稍平静了一些,但是脑海里的这个想法一直在缠绕着他,使他不能安静。“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李广生近段时间与自己和公司其他高层领导都发生了不少的分歧,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很难与他共事,也许不是他提出辞职,就是我要解聘他,……”林总裁一边思考着,一边回忆近期所发生的一切。
下海经商,艰难创业
1985年秋,28岁的林德凯凭着他的专业背景和一股冲劲凑集了10万元,注册成立了光耀贸易公司,专营电子通讯产品。公司起步阶段十分艰难,产品销路不畅,也没有固定的客户,就像打游击一样,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公司收入一直不能得到有效提升,眼看公司都无法生存下去,面临着倒闭的危险,但是林德凯凭借着他昔日老同学的关系,与邮电系统的朋友建立的贸易合作关系,开展贸易活动。有了较稳定的邮电系统部分客户,相关业务逐渐拓展开来,光耀贸易公司的生意日渐红火,销售额和利润都以几何级数增长,这使光耀贸易公司有了不少的原始积累。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开始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加上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业务不断增长,林德凯开始考虑将公司做大做强。在确定公司的发展方向上,林总却费了一番周折和思考。是继续从事现有的贸易业务呢,还是公司改型从事制造业投资呢?林德凯首先分析了贸易业务的市场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他认为,如果扩大贸易业务,光耀贸易公司自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市场竞争会日益激烈,随着中国消费者的逐渐成熟,贸易业务必然会趋向薄利经营,公司未必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果公司改型从事制造业投资,虽说有市场机会,但是光耀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优势,甚至连起码的技术都没有,而且改型的风险也是相当大。林德凯的理想是能够塑造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某个行业拥有一定的领导地位。想来想去,林德凯还是在自己的老本行上打主意。他熟悉的就是通讯领域,在这个领域他有比别人更敏锐的市场嗅觉。要发挥这一优势,就必须介入通讯设备的制造领域。但是他目前唯一的困难是技术从何而来?虽然林德凯原来的研究所在通讯技术研究方面还颇有名气,但大多数是一些理论研究,很少应用于生产的技术。对林德凯来讲,这只能是画饼充饥。
林李联盟,共创辉煌
正当林德凯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人闯进了他的记忆之中。他想起了一位曾经在研究所与他共事的同事,叫李广生。他们两人相交甚好,十分投缘,相互之间常以兄弟相称。李广生在通讯设备的研究上还颇有名气,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擅长应用性研究。虽然目前他还没有现成的成熟技术成果,但是他相信,如果将李广生请到公司来进行技术开发,一定能够成功。当林德凯向李提及此事,两人一拍即合,李也有此意。于是,林德凯决定投资通讯设备领域,并请李广生出任公司总工程师,负责技术开发和工艺研究,从此开始了两人的合作。
李广生没有辜负林德凯的期望,在产品开发和工艺设计上都十分尽心并取得了成功。有了这一坚强的技术后盾,加上林德凯做市场的天赋,光耀公司在通讯设备制造领域成功地站住了脚。公司的主导产品即大众消费品“光耀”电话机受到市场的欢迎。由于公司产品质量优秀,品种繁多,技术更新快,光耀公司的市场份额日渐提高,在市场上的声誉也渐渐提升。到1998年,公司在同行业内市场份额达到了35%以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了该行业的领头羊。林德凯在这一领域终于获得成功,原来的光耀贸易公司已经成为拥有90亿元总资产的光耀集团。2000年光耀集团在香港设立的公司发行股票成功,并成功实现上市交易,公司融入了10亿港元的资金,为公司的资本运作创造了条件。
李广生在公司的地位也越来越牢固,有着绝对的权威,以他为首的一支技术人员队伍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公司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分歧初露,谦让求和
光耀集团的成功壮大可以讲是一帆风顺,林李合作相得益彰,他们各自负责的一块都运作得井井有条,但是他们都非常忙。也正是因为忙,他们很少有时间就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充分的讨论。作为公司总经理,林德凯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有着自己的考虑,而李广生从技术的角度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李广生一直认为公司是在自己的努力下才能发展壮大的。因此李广生在集团有着高度的话语权,而林德凯对他也十分尊敬。有时,李广生甚至可以凌驾于公司之上,这也是光耀集团的特殊之处。
自2000年以来,林德凯与李广生在许多方面开始出现意见分歧,包括公司的管理与发展。由于李广生对公司的卓越贡献,林德凯还是以迁就和宽容态度,求得公司的和谐。有时候,由于李的不同意见,林德凯甚至对自己已经宣布的决定也曾经收回过。
2001年初,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林德凯与公司的几位副总们理出了“贸、工、技”发展的思路,他们认为李广生提出的立项太多,几十个项目一起上,把投资的战线拉得太长,光耀集团的能力跟不上,技术无法迅速转化为效益。于是,在集团发展方向上的意见分歧也就变得凸现出来。
2001年春节之后,公司副总裁程荣根据林总对集团发展的思路,提出了要设立总工办,建立立项制度,制定出围绕集团发展方向的研发指导思想和思路。程荣副总裁就集团技术研发的重点问题与李广生商量。他提出“研发是种西瓜,还是种芝麻,是否应该有一个重点,……”话还没有说完,李广生就反驳:“研发没有什么西瓜和芝麻之分,而且也分不清哪个是西瓜,哪个是芝麻,这个不好分。”程荣反问道:“怎么不好分呢!研发工作要根据集团发展战略需要,分轻重缓急,优先次序来划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最后大家都不说话了。当天晚上,李广生给林德凯打电话说:“我不同意建立立项审批制度,成立总工办。否则,这个总工程师我不干了!”第二天早上,李广生又对程荣副总裁说了一遍同样的话。李德凯和程荣很快就做出了妥协,本来已宣布的总工办人员名单也只好找一个理由搁置起来。虽然林德凯和程荣就此事做出让步,但程荣还是坚持把握住了研发立项的审批权。于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却无法掩盖了。
矛盾激化,进退两难
事隔不久,他们与李广生之间就与珠海合资建立板卡设计中心事宜发生了意见分歧。李广生认为,公司要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珠海建立板卡设计中心。但林德凯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两人的看法还没有来得及交流沟通,在董事会对此事还没有做出决策之前,李广生就已经开始对外宣传,并与珠海有关企业进行接触。林德凯不得不非常严肃地拒绝建立板卡设计中心,并且是以书信的形式正式告知李广生。书信中,林总首先阐明了暂不建立板卡设计中心的理由,最后还是以建议的口吻请李总工程师认真考虑,并答应在条件成熟之后会考虑建立板卡设计中心。但李广生仍然感到自己 “受到了伤害”。他后来讲,这是林德凯10多年来第一次对他说“不”,尽管语言很婉转,语气也很平和,但毕竟让我很难堪。因为他一直认为在珠海建立板卡设计中心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香港都见报了,最后还是让他给刹车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使他们的矛盾更加激化。2003年8月,李广生要求将程控事业部改为子公司。当时,程控事业部有80余人,由李广生的弟子领导。林德凯认为,程控事业部本身亏损严重,变成子公司可能完全无法控制,因此坚决不同意。李广生和林德凯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李广生指责林德凯不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不肯放权。而林德凯对此不予理睬。
至今,两个人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难了,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明了的事情都会变得复杂起来,对立的情绪日益增长,严重地影响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的运作开始渐渐困难起来。林德凯也清楚地意识到,公司管理层内部的沟通十分重要,但现在他却不知道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如果眼前的问题不解决,公司将会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无论是李广生主动提出辞职,还是公司解聘他,都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但是他如果继续留在公司,就目前的现状也会给公司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明天集团董事会将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李广生总工程师与公司的关系问题,林德凯必须拿出一个初步的意见供董事会讨论,可到现在他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意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常见问题
[] 2023-08-23
[黑龙江科技大学] 2022-06-20
[经济与贸易类] 2022-06-20
[天文学类] 202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