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北京大学分析哲学青年学者工作坊”2018年度第一期会议总结
2018年4月27日下午3点,由北京大学分析哲学研究中心发起,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协办的“北京大学分析哲学青年学者工作坊”在外哲所(老化学楼)227室成功举行。本期活动受邀报告人为南京大学的胡星铭副教授,北京大学的李麒麟助理教授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韩林合教授、叶闯教授、吴天岳副教授、南星助理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梅剑华副教授等北京地区的学者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李麒麟助理教授对与会嘉宾做简短介绍之后,胡星铭副教授开始了题为“Is Knowledge Sufficient for Understanding”的专题报告。在报告中,他指出,在传统观点看来,“理解X为什么发生”就等同于“知道X是由Y引起的”;但反对者认为,“knowing-that”对于“understanding-why”并不充分,理由就在于,“understanding-why”要求某种grasp(抓取/把握),但“knowing-that”并不需要。对于这个争论,胡星铭副教授站在传统立场上,反对反驳者的意见。为此,他探讨了当前文献中关于grasp的两种说明,并认为,假如其中的一个说明是正确的,那么“知道X是由Y引起的”至少就蕴含了关于X为什么发生的初步理解。
由于本次活动主要以讨论为主,因而在主讲人进行报告时,与会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当遇到困惑时,便直接向主讲人提问。韩林合教授就grasp的引入是否有助于增加理解提出质疑。而李麒麟助理教授则就grasp所承诺的程度差异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程度差异要通过相关替代选项来谈论,但主讲人选用因果关系选项本身就令人困惑,它与传统关于因果关系的讨论也存在差异,希望能有所澄清。另外,有同学针对第一个论证提出自己的疑问,认为理解P,并且P蕴含Q,并不意味着你理解了Q。而吴天岳副教授则接着这个问题进一步发问,认为这个论证的起点存在乞题嫌疑,因为所要论证的是:知道是最低限度的理解的充分条件,但第一个前提里面说的是,知道里面蕴含着理解;因而除非能够说明知道作为理解的充分条件,这个理解是高于知道。
在收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后,胡星铭副教授都努力给出了自己的说明,并在活动结束时表示,这些问题对他的研究来说,都具有实质性的建设作用。他将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就它们进行进一步地思考,以期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加完善。同时,就这个活动给他带来的巨大收获,表示了特别的感谢。
由于讨论充分而热烈,本次工作坊从下午3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5点半左右才结束。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都感受到理论和思想上的收获,并且期待下一期工作坊的举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