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砥砺奋进20年】(25)农学院:立足旱区农业 保障粮食安全
农学院是我校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学院之一,赵洪璋、李振声、沈煜清、俞启葆、林季周、宁锟等老一辈专家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合并组建以来,学院秉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立足我国旱区农业,不断开拓进取,坚持人才、学科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强化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与传统学科的交叉渗透,全面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在建设以旱区农业为特色的世界一流农学学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落实“人才强院”战略 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9名,青年学术骨干59名。目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和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的教师分别占到专任教师的 85%和46.8%,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学缘学历结构和国际化程度得到极大地改善和提高。
自合校以来,新获批国家级实验平台1个,全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基地1个、省部级实验平台(中心)11个,校级研究中心4个。建设45个农作物示范园,形成了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室内外、校内外网络化的学科支撑平台,成为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重要支撑。在全校率先试点,建立作物生物学创新中心,实现学院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获批“作物抗病育种与遗传改良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承办“作物杂种优势利用国际学术大会”、中欧澳作物非生物逆境抗性表型鉴定国际研讨会、国际荞麦育种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极大地提升学科国内外影响力。
狠抓专业建设和过程管理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合并以来,学院学生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学生总体规模从350人左右增至1400人,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2019年一志愿学术型硕士报录比达3.27:1,本科生一志愿率在平均重点线以上80分左右。
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稳步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人才培养。构建三段式—四单元—十模块多元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凝练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强化专业特色,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人才培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威斯分校、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14所国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有56名教师赴国外重点大学和研究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有15名教师从事农业技术援助,培养留学生30名。
农学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名牌专业、陕西省首批一流专业,率先完成第三级本科专业认证、整体排名进入前10%;拥有农学、耕作与农业生态2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培育形成网络课程2门,全英文课程5门,双语课程2门,在线课2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13个,主编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4部,获奖教材2部。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主编国家及省部级规划教材7部,承担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5项。
现有1个全国农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和12个校内外研究生培养试验站,2个研究生工作站,遴选了39名校外行业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作物学博士学位、农业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两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学位授权点评估。近五年,学院授予博士学位120人,授予硕士学位638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校级优秀学位论文12篇,其中校级优秀博士论文5篇,校级优秀硕士论文7篇。研究生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共计331篇。基础研究能力逐年提升,顶天立地向纵深发展,规模发展同注重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发展模式逐渐显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确保中国人饭碗端在自己手上。合校以来学院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从最初的553万增加到2018年的6051万。推广经费从247万增加到1065万;共审定鉴定各类作物品种186个,其中国审品种23个,国家登记及鉴定品种7个。累计发表三大检索收录文章685篇,其中SCI有612篇,EI有72篇,SSCI有1篇。获批国家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75项,实用新型专利28个。参与完成的小麦基因组测序成果被评为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新闻。共获省部级奖励81项,其中一等奖17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26项。
学院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服务“三农”的能力。以“小偃22”“西农979”“西农511”为代表的小麦优良品种正在陕西及黄淮麦区推广;以“陕油28”“陕油15”为代表的油菜新品种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推广。先后在黄淮麦区建立小麦玉米示范园(站)、延安小杂粮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油菜新品种示范园等49个。创建了以产业地带核心试验站、不同生态区的区域示范站、地方农机推广站为主,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 “三站链合”的品种推广示范工作模式。主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了中吉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哈阿斯塔纳园区、阿拉木图园区、北哈州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喀麦隆农业试验示范中心等5个海外农业示范园区,大学推广模式走出国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发展贡献西农智慧。
专家教授提出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为旱区农业生产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累计推广9000余万亩,新增粮食40多亿公斤,获社会经济效益80亿元。转化作物品种61个,转化金额2124.8万元。进入新时代,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主导西北乡村大调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