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编者按】回望过去的五年,江西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把握形势、抢抓机遇,敢想敢干、苦干实干,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后勤服务、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上级要求,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江西理工大学第七次党代会将在今年12月中旬召开。江西理工大学新闻网和官方微信公众号特推出“喜迎党代会·成果巡礼” “喜迎党代会·代表心声”等专题,回顾总结近年来学校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迎接江西理工大学第七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近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6级学生武镇邦、王玉青、冉超和18级研究生肖松松共同完成的参赛作品“稀土矿区地表环境分析平台”荣获2019Esri杯全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Web开发组总决赛一等奖。这是我校连续第五年在该项赛事荣获一等奖,也是我校近年来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之类的成果彰显。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质量为本、主动求变、协同发力、持续改进”的工作总原则,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深入人心。2018年,学校党委确定了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攻坚战,重点实施“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流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七大工程,为建设好具有江理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今年6月,江西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江西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的通知》,我校资环学院陈飞老师的《岩土工程勘察》和经管学院刘亦晴老师的《国际贸易A》课程被确定为江西高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并予以立项建设。这是我校“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成果。
我校率先在全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关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从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等三个路径深入实施,并迅速组织遴选73门课程试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学校还开展了“课程思政”改革公开课、“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等,改革的成效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新社、《江西日报》《思政前沿》等媒体或刊物的报道。
学校着重对“三全育人”理念、体制机制、教育方式、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系统设计,建设了“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针对性,用好“红色文化”,力求实效;建设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形成了“思政课程精品化、课程思政全面化”的育人格局;全面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以国家级和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大力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有关本科人才培养的《基于“三个紧密结合+全面素质教育”的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协同培养 多元发展—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教学成果分别获2014年度、2018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取得新的突破。
学校先后于2016年、2019年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为学生个性化培养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适应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了“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率先在文法学院试点,2018年学校在资环学院、冶化学院、材料学院实施了“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改革,促进学生成长路径个性化和多样化。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圆满完成。2016 年,学校充分调研,精心部署,高质高效有序开展迎评工作,2016年12月12日-15日,接受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委派的以纪志成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现场考察,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得到专家组的充分肯定。
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提高一流专业建设水平
以专业综合评价为抓手,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学校共计45个专业参与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10个(22.2%)专业进入江西省专业综合评价前30%,其中9个专业排名第一。获批江西省一流专业12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2个,一流学科涵盖专业8个),获批数量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推进专业动态调整,暂停招生专业5个,撤销专业5个。申办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和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五个专业,积极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的需要。
顺应时代要求,建设“互联网+”教学环境
学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多举措建设“互联网+”教学环境。2017年引进新教务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学校在红旗、黄金、西校区建设了智慧教室,并对红旗校区二教楼进行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两次荣获国家级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
开展移动教学大赛活动,承办全省高校VR课件大赛,营造良好“互联网+”教学环境,2017-2018年我校朱花、陈爽老师分别荣获省级移动教学大赛一等奖、特等奖,学校获奖总数位列全省高校前列,进一步创新了课堂模式,有利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推进课程建设;实现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覆盖所有校区。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大力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在线教学资源库和学习库,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阶段迈入创新发展阶段。今年6月,由我校推荐的《矿物粉体工程》、《机械之美—神奇的矿冶机械》在教育部所属的“中国大学MOOC”(https://www.icourse163.org/)平台上线,面对全社会正式开课。由我校在线开放课程“诗情画意的光学”登上学堂在线首页。
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按实质运行的创新创业学院,把工程实训中心并入创新创业学院运行,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制定了以“一个目标、两个面向、三大平台、四项改革、五项建设”为中心的《江西理工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全面整合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资源,构建校地、校企和科教深度融合的“三融三互三促”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江西高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获批全国“KAB创业俱乐部”,2017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位居全省前列、多次实现江西省零的突破。
五年来,我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硕果累累。化工冶金实验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师资队伍素质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构建了“青年英才—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教学名师)—讲座教授”的“清江人才”体系,清江人才项目总人数82人次。学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第一方阵。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焕发生机。正如校长杨斌今年8月在全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攻坚战处于关键时期,面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江西理工大学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使命感、责任感、奋进感,打好本科人才培养攻坚战,建设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好一流本科人才。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