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媒体美院】陈楠:美的标准会改变,但是国画比手机的寿命更长
2018年10月13日由湖北美术馆与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联合策划举办的《格律·设计——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武汉展)在湖北美术馆开幕,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以汉字为设计体系、以建立中国汉字设计史为研究方向的学者型设计师。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是陈楠的理念之所在。正是有了这样的理念,使他的设计变得有温度,有独到的见解,也代表着一个方向。在这个展览的背景下,读+周刊专访了清华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副教授陈楠——
把甲骨文
打造成一个大IP
10月13日那天,在湖北美术馆一楼报告厅发生了一幕奇景——一场学术演讲座无虚席,走道上挤满了人,听众们干脆挤上了讲台,他们围着主讲人席地而坐,现场俨然柏拉图的学园。
会场外面,还有不少学生,他们被告知“里面已经满了,不再放人进去”,于是退而求其次,参观了美术馆地下层的《汉字·格律——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展览,然后坐着大巴车离去。
楼上那位拥有巨大吸引力的主讲人,正是这个展览的主角——46岁的陈楠。
他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设计者之一,主持了2014青岛世园会、北京礼物、故宫博物院包装系统等重大设计项目;担任伦敦奥运会、巴西奥运会、NBA中国等设计顾问;是“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视觉传达类总召集人;还曾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汉字设计主题学术演讲。他还是全球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汉仪陈体甲骨文”的设计者。
2018年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汉字·格律——陈楠汉字艺术设计观》展览,是湖北美术馆多年来首次设计师个人展,也是陈楠的全国巡展首展;他坚持要把第一站放在湖北,因为他认定自己是个武汉人,虽然他其实是在天津出生的。
一面追逐新潮一面回溯传统
在设计和视觉传达领域,高手、名家不少,陈楠为什么能够独树一帜?这与他首创的“格律设计论”大有关系。
2004年,他在《诗意的设计》论坛上发言,从“格律”这个词入手,道出一个被人忽视的现象——不同的诗人在一个被前人设计好的相同字数、断句、平仄的格式结构规则中创作出不同的题材、表现不同心绪意境,由此联系到设计思维中的“预先设计”“对设计的设计”问题,形成了“格律设计论”。此说一出,会场反响空前。
陈楠又以自己多年精研已经颇有心得的汉字等传统文化元素与“格律设计论”结合,十几年下来,成功开掘了甲骨文、金文、女书、东巴文等设计产品。尤其是对甲骨文的运用,不但有字库、表情包,还有金属镂空绘图模板、丝巾、手绘本、手机壳、T恤衫、电脑包、新年红包、信用卡等文创产品;经陈楠之手,甲骨文已经被打造成一个大IP(本义为知识产权、版权,网络引申为“一切可以留驻与承载用户情感的符号其实都可以称为IP”),从中可以衍生出大量的创新。
陈楠往“新潮”方面跑得很远,研发了微信甲骨文转换器、女书线上转换器等等。同时他又不断“回溯”——他写《汉字的诱惑》,用字源、字脉、字法、字圣、字器、字阵、字绘七个关键词梳理了汉字文化,研究了不同历史阶段科技发展对汉字设计的影响,盘点了研究汉字设计的思维与方法论等等。他写《格律设计——汉字艺术设计观》,将格律设计的理论、案例、产品构思过程与草稿和盘托出。他最新的一本书是《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设计解读》,“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他把这种微妙、模糊、风雅的文人言语用标准化、规范化的设计语言重新解读,用网格、数字来翻译这蒙尘已久的清朝名帖,他认为这对今天的设计师仍然大有裨益。
他的理论还在升级,他的实战案例已足够亮眼,他的产品接受了不讲情面的市场考验,他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找到了资源,以此来统领现代设计思维。
陈楠隐隐然已有开宗立派之势,在湖北美术馆,他接受了读+专访。
【访谈】
所有的“新”其实都有来路和根源
研究古代,不是像牌位供起来,是要将其运用到当下
读+:您似乎很早就把自己的设计方向锁定为传统文化,为什么会这样?
陈楠:在我学设计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师们是特别西化的,做海报都只做英文字的,不愿做中文版。这给了我一种刺激。大学时代,协助母亲一起编写《中国吉祥图案应用大全》,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图文并茂、系统完备地介绍了中国吉祥文化;后来又看到英国人写的研究中国佛教法器的书,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样严谨的关于造像、手印的研究;这些事情都让我有点惊讶和郁闷,惊讶别人做得那么好,郁闷的是近百年来我们自己做得很不够。这可能是我关注中国传统设计形式与方法最初埋下的种子。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为“创新”而苦恼。全班同学,受了同样的训练,功底也都扎实,那么我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方向,如何去创新?
指导我毕业设计的孙德珊老师面对我关于“如何创新”的提问,给了我一句话“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使我浑身为之一震,旋即产生了颠覆性的思考——既然所有的“新”其实都有来路和根源,那么唯有理清传承,才能谈得上创新。
毕业以后,我曾为李政道先生做过一些设计工作,李先生在一次学术海报中用了汉字“格”来表现物理学的格物,就是不断地穷究事物,分子、原子、粒子……一层层不断地去细究。应该说,这些都给了我启发,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设计思想文化,目的不是像牌位一样供起来,是要将其运用到当下。
读+:如何看待今天的世界设计大潮流?时隔20多年,又如何看待您当年的选择?
陈楠:现在很像100多年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样子,机器工业摧毁了传统手工业,那么传统工艺代表的美也被击碎了,不再被认为是美。
由此诞生的现代主义美学统治了100多年,无论是“性冷淡”风,还是消费者熟悉的欧美中低端功能主义作品,或者代表高端的艺术家个人观念表达之作,都可以视为这一潮流的产物。
今天,科技革命正在摧毁或者说改变传统工业,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被大大改变,可以几个月不出门,依靠网络而生活,那么人们的美感一定也会改变。新的“美”可能会基于交互、定制、虚拟,作为设计师,我警惕这种变革,但我又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来勉励学生。我对他们说,是手机的寿命长,还是国画和汉字的寿命长?手机会消亡,国画和汉字不会,人们还是会追求“美”。所以,我现在觉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这条路选得很对。
中国设计界现在处于兴奋状态
读+:您几年前参观了上海田子坊之后曾经说过,大江南北的创意产品似乎是同一批人在做。现在能够看到,很多商店里也摆着编钟、虎座鸟架鼓、鹤龟等等,您怎么看这种现象?文创产品如何“突围”?
陈楠:你说的那些,严格来说算是工艺品或者旅游纪念品。
要开发文创产品,首先要有IP,IP不见得是最有价值的或者最有名的,但应该是最有人气、最受欢迎的,编钟还不能算是IP,还需要寻找它的独特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并凝聚提炼成符号。
目前开发文创产品最成功的要数故宫,一年能卖10个亿;这方面故宫又学习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他们开发了肉形石和翡翠白菜两个IP,其实从文物价值来说,这两件不是最宝贵的,可是有人气啊。
而北京故宫,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并不知道它最有名的文物有哪些,只知道它有伟大的建筑。
现在不同了,故宫开发了好几个IP,包括《千里江山图》,非常成功,丝巾和包等衍生产品很受欢迎。
编钟要变成IP,首先需要强大的商业机构来运作,从特许授权做起,不要太指望扶持、倾斜什么的,必须要纯商业模式,卖不出去就砸手里。
然后需要训练。北京电影学院2015年开设了全日制本科“电影衍生品设计专业”,但是很多艺术院校里还没有文创产品设计专业,很多学生缺乏锻炼。应该鼓励学生们进行实践,比如博物馆、艺术馆里的小卖部、小商店,如何通过创意产品提高销售额,这可以作为实践课题。
读+:您如何评价中国设计现状?
陈楠:我觉得现状是积极的,因为大势在这里,国家在往上走,中国人又非常聪明。
比如汉字,一般认为日本设计师不错,但是调研一下,真正字体做得好的还是中国设计师,很多日本设计团队还要找中国设计师介入。我和原研哉他们聊过,他们对于日本年轻设计师只注意创意变形、不管文字传承脉络、随意增减笔画、臆造字形等问题,也是忧心忡忡。
现在得奖可能有点滥,难免有泡沫,但是总的状态是兴奋的,因为得奖产品真的做出来了、卖出去了,做的字体也上线了。现在环境好,信息多,创意空间大,这些都是积极因素,我不赞成看到问题就急于批判。
我要用楚文字做一个“好玩”的东西
读+:您与武汉是什么样的缘分?能否从设计师的角度谈谈对武汉的印象?
陈楠:我父亲是武汉人,我家住在武昌民主路上,今天的古楼洞附近。他年轻时看到中南艺专的学生在蛇山上画水彩画,一下被打动,后来就考进了这所学校,也就是湖北美院的前身。他毕业后参军去了天津,我是在天津出生的,可是从小到大,我填的各种表格,籍贯那一栏永远是“武汉”。
他经常给我讲武汉的种种,我也回来过好多次,我们家还有亲戚在这边,所以我对武汉很熟悉。
武汉和天津很像,都是大码头,都有租界留下来的外国建筑,人都很聪明,反应很快。天津更安静一点,武汉“频率”更高,更有活力,有一种美学上的“嘈杂”,更加纷呈多态。
这几年武汉设计进步很快。我把展览首站放在武汉,除了因为我是武汉人,还因为这里是全国四个“设计之都”之一。武汉设计界、美术界有很多猛人,很厉害的。
从设计的角度说,我觉得武汉可以担当起中华传统文化主线中的南线研究这个重任,历史上看,来自东南亚、吴越、南粤乃至巴蜀滇黔方向的文化影响,是通过荆楚渗透到北方的,所以这里汇集了多种元素。湖北省博物馆我去了无数次,堪称设计师的宝库。继甲骨文、金文、女书、东巴文之后,下一步我就会用当代的设计方式和语言去运用楚文字,去做一个“好玩”的东西。
读+:在武汉,有很多年轻人正在或者想要学习美术、设计专业,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陈楠:不要轻易妥协,但是也不要妄自尊大。如果客户不喜欢你的作品,不要嘲笑他没文化,他是你的第一读者,如果连第一读者都不能打动,怎么说服消费者花钱购买?此外成功还是有定律的,就是不能懒。现在学美术的门槛比较低,可能有人会误解,觉得胡涂乱抹也能充艺术;其实没有人能靠胡涂乱抹成功,那些大家、名家,都是经过辛辛苦苦的磨练,才能达到自己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法学类] 2022-06-24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