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美院】央视播报:融合科学艺术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展及论坛亮相清华大学

来源 : 学历在线网 2019-12-10 16:50:25
报名领取资料

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媒体美院】央视播报:融合科学艺术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展及论坛亮相清华大学

  随着人工智能等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在更新着自己对传统艺术的探索方式,一场由机械、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参与的精彩摄影展,目前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出!影展名为“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参展的90余件作品运用了多种媒介展示方式,包括胶片摄影、数码摄影、超高清4K影像、交互影像和机械摄影装置,旨在以前沿科技介入的呈现方式探讨当代摄影的发展可能。

  研讨会旨在通过讨论“摄影艺术”与“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以后关系的复杂性来探讨摄影作为艺术在面对新科技媒介介入后的图像美学延长体特征和与之而来的新的美学可能。

  研讨会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以下三个内容:

  1) 如何面对新的科技介入后艺术格局的变化

  2) 从信息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读图方式和方法的变化

  3) 科技目标模糊化后摄影艺术策略的变化

  鲁晓波 | 交互媒体设计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

  科技的迅猛发展,确实在方方面面对人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形式和艺术本身都受到的巨大的冲击。

  作为摄影爱好者,我最喜欢的是因为摄影人能够用我的眼睛观察世界,捕捉最触动我心灵,或者跟我的心灵直接产生共鸣的那一瞬间,其实摄影谁都会,但是捕捉那一瞬间和使很多人产生共鸣是不一样的。

  今天这个论坛和这个展览,最重要的意义上让不同背景的人,共同来面向这样一个话题,未来的摄影或者是摄影艺术本体的价值以及对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关乎于我们对摄影的视觉语言。

  我也坚信,通过今天这个论坛和这个展览,大家可能会在某些思考上有一些共鸣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很多争议,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和展览的意义,我们绝对不会说拿出一个未来的方向是什么,而是获得大家的智慧。

  苏丹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感觉到了我们图象观的变化,这种图象观的变化是因为今天摄影还有摄像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艺术母语相当成分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图象的到来非常的汹涌。

  今天上午我们的展览也看到,这个图象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亲切,陌生因为有不同领域的人来进入到了摄影这个领域,进入到摄像这个领域,有科学家,有文化学者,当然了还有一会儿给我们演讲的第一位是建筑师。

  人类之间情感的沟通,对事物认知的方式,镜头是一个基本的工具,像过去我们使用语言,使用手去改造世界这个一样。过去任何一个技术产生以后,他刺激一个事物的发展,那个技术相对来讲,出现了以后慢慢会稳定下来,但是我们看到实际上摄影技术,摄像技术从来不稳定,现在还在变化,然后数码的大量出现又出现了新的图象观和新的交流方式,因此我觉得技术本身以及媒介的方式都在发生变化,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想象,具有很多想象空间,到底未来是什么。

  方晓风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装饰》杂志主编

  展览的名字起的非常好,落脚点没有放在摄影上,而是落在了图像,图像这个概念给了我们更开阔的空间。上半场虽然很多嘉宾的身份不太相同,但都是从摄影本体的立场论述摄影或者图像的概念和关系,下半场的嘉宾有点变化,尤其是前面汪晖老师提到过的这次摄影展里有几幅的作品是来源于其他学科的图像,特别适合这个标题,一个是正在到来的图像,一个是摄影图像的空间转换,所以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是汪晖老师所解释的渐离效果,这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所陌生的东西。

  科学对艺术的介入,或者科学对艺术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实从这个展览里,我们已经开始感受到很多了,因为图像产生的来源,图像产生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未来一个可以想像的场景就是大量的图像并不全来自于摄影家,摄影这个专业其实也未必有,他可能有图像编辑,或者别的称谓,但这个不重要。

  邓岩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正在到来的图象此刻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实际上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摄影专业的独特的地方就是在清华大学综合学科背景下,语境下探讨出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摄影图象空间转化的命题。

  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受到西方的影响非常大。回到清华的这几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和我们的信息系整个教学的理念上,我慢慢发现,摄影未来的发展和摄影作为艺术,或者作为更丰富的语言在未来具有丰富的功能和语言的价值性。

  这个展览主题来源于我们这次展览的总策展人鲁晓波老师,他一直建议摄影话题能不能放在信息系的大语境下,站在更综合,更现代的媒介语言下去探讨。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我们很荣幸在跨学科的平台下对艺术进行的思考,让我的想法变得有点不太一样。

  张永和| 建筑设计师

  手机一般咱们都认同两个性,一个就是开放性,还有一个是随机性。重新审视开放性的问题,开放这个字我觉得不能用普遍性,其他的一些词汇来代替的,因为放字很重要,有一个追求解放,要从技术中间解放出来,甚至从艺术中解放出来,但追求自由。正因为这样,我不认为手机应该有固定的摄影风格,既然是开放的,手机不应该被限制在拍快照,我觉得还有一个慢拍的可能性。没有技术的限制,如果是开放的,恰恰你不用关注技术这个问题,你不用去想你在用什么技术,现在的傻瓜相机这个词也没了,因为手机已经比傻瓜相机还傻,其实这个傻是带来了一个开放,一个解放。没有质量和拒绝质量这两个事情其实是不一样的,也许质量其实是开放和随机带来的一个代价,但现在也不能断定。最后一点就是有一个创新性的问题,如果一个没质量的照相到底他创新的点是什么,没质量是构成一种风格还是正因为没质量所以没有创新。

  今天有了电影和录像,大家对时间性的想法,我以为会有一个误解,这个误解就是以为咱们记录的是真实事件,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其实这个事情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想象,可以去设计的,所以这个时间真实的程度或者时间呈现的方式是不一定的,我其实就是比较感兴趣静态呈现的动态。照相里其实我觉得还有一个戏剧性的事,我在这儿指的是叙事,讲故事嘛,戏剧性。

  重新定义开放性,我真的觉得今天如果从当代是不是真正考虑无限的可能性,而随机性是不是应该有意无意性,不能完全是耍出来的。

  任曙林 | 摄影艺术家

  我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我问过老师,我说摄影和绘画的区别在哪里,我总想把这个区别找到,那会儿看画作的机会比较多,我总觉得摄影中有一种东西是绘画中没有的。而好多摄影师拍的作品很美,结构上很好,总觉得缺少一种独有的东西,我基本带着这种疑问开始我自己摄影的探索。

  因为他不确定,他变化,这些变化的东西能通过视觉,我觉得这个摄影特别有意思的就是说他直指心性,当然不一定立地成佛,绘画总是要拐个弯,直接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我在摄影这个环境下比较反对文字,我觉得文字表达的符号一出来本身就带着错误,如果再表达不好几乎就不好了,我还不如直接看,刚才大家看到我拍了很多局部,一些脚还有好多后背,躯干什么的,人体的语态语言不光是表达情绪,还能够表现出我们不了解我们自己的一个世界,我们很多的心思还有内心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摄影可能也许能够打通我们跟宇宙之间对话的方式,所以说我觉得有幸生到这个年代,特别由于互联网的存在,影像最大的奥妙我认为是这些线索造成的。

  鲍昆 | 摄影艺术评论家、策展人

  摄影术出现以后推动了人类在整个认识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如何去探索这些方面起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摄影让人类文明的速度提速了,摄影就是一个非常现代性,充满了力量的媒介,改变了地球的文明。

  首先第一点是讲人类的世界记忆在精准的基础上固化保存,之前记忆只能依靠画家绘画,再现那个时间发生的事项,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回事,只能通过绘画人工的手段,时间上非常不可靠,记忆上经常出现误差。

  第二,实际上语言是第一代码,摄影术出现以后是在语言的代码系统之外又发明了一种新的代码,这个代码就是今天我们理解为图象和影像这两点,是图式的,不是靠声音来支撑逻辑关系的,而是靠视觉、眼睛支撑的。

  第三点,摄影术的出现促进了传统造型视觉艺术的变革,最终导致观念艺术的出现,重新定义的艺术。摄影术以前所有人对艺术的理解跟手工性有直接的关联性,是直接的逻辑关系,任何一件艺术品有两个指标,在过去但是到今天这个指标还是有用的,第一是个体性,个人直接的透露。第二是劳动性的,是指的经过一个时间的努力。艺术到底是什么,其实就跟杜尚当时提出的一些观念有一样的内涵,今天的艺术已经基本告别了劳动性,甚至也告别了你的个体性,因为像王庆松先生很多作品是很多助手在帮着,甚至王庆松好多照片都不是他自己拍的,他就是一个电影导演。不管怎么样,他最后这种艺术所呈现的最终要表达的只是思想和观念,所以摄影术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艺术的观念化。

  摄影专业才是现在我们应该最应该重视的,最显学,最前端的一种媒介。因为符码变了,这个世界变了,我们交流的方式,生产的信息方式全变了,都是跟我们影像有关。现在整个西方大学里,不管你是社会学系的,当然人类学肯定离不开,起码人类学的学科一开始借助的就是影像,但现在大量的社会学,甚至文化学研究,甚至经济学研究,他们都离不开影像这个拐杖。

  AI时代的摄影,AI时代的语言方式将会变成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形成了语言系统以后一定会形成自我的一个语言文字,也可以叫自洽性的逻辑,在所有的这些发展和可能性中,其实永远有一条不可以颠覆的东西,那就是他的伦理、道德,我们如何让这些影像能够非常完美的和人类的进步和谐保持一致性,这是最重要的。

  汪晖 | 历史学家、人文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摄影虽然是沉默的,但它在你观看的时候,调动起所有的生活因素,具有有极大的的震撼力。

  我们摄影也是过去的,摄影都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重新呈现,但是他第一次给你惊喜,即便是过去的事情,同样到你跟前的时候产生出强烈的震撼性的效果,所以他不是作为过去而存在的,在这个意义上不是不作为过去而存在的,一定程度上是作为现实或者正在到来的现实而存在的,也就是这些东西为什么会给我们震撼,是因为他曾经存在过,却在我们身边掠过了,我们无法认识到他,我们过去的感知,我们的概念,我们的方式没有办法捕捉他。

  过去我们说发明家是靠人的天才,在今天更大程度上,很多技术的可能性都存在,哪些变成是大规模开发的,哪些不是大规模开发的,取决于资本和利润的发展,这个意义上伦理的问题,在一个技术时代,在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变成了一个具有尖锐挑战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要怎么样去面对他?我自己觉得面对他的方式又是重要的,我觉得用传统教条式简单的归属方式无法应对这个挑战。

  这个时候艺术恰恰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空间,让他无穷的可能性和无穷的危险性都在这个空间中战线展现出来,使得他能理解真正的内涵,复杂性,丰富性和危险性,共在的这样一个状态让我思考他,所以艺术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也许是其他技术和知识不具备的东西,因为他本身具有虚拟性,创造这样的一个可能性。

  王保国 | 影像文化学者、中国摄影家杂志主编

  对于摄影的发展来讲,对于计算机,尤其在今天这个时代,在整个的社会话语里具有独断地位的情况来讲,数量还有技术的程度也许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也许还有其他的标准,所以今天我的话题会稍微的偏离一下未来即将到来的图象,是以计算机话语为中心讨论这个图象。

  关于摄影方向。行动主义的摄影师在国际上这些年来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也包括2015年新闻摄影比赛的颁奖仪式,举办的论坛,行动主义的摄影师是其中一个主题之一。这些人关注的东西,包括政治上的平等,公平,社会上正义的公平,也包括对于一些艺术问题的认识。我们就不一一讲了,这样的摄影师在国际上越来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而且在社会上的影响,受到的尊重也非常非常大。

  其实这样的一个话题,我觉得对于整个中国摄影界来讲,尤其对于我们艺术,沉浸在特别深厚的艺术氛围的同学来讲关心一些社会问题,找到一些社会跟文化的接口也许是有好处的。

  洪波 | 脑科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怎么在清华大学两个离的最远的学院之间建立桥梁,首先是生命,然后是对美的需求。

  可能在不久以前,人们在讨论图象的时候,这个宇宙当中可能只有人类,人类的眼睛和大脑可以欣赏图象,但是今天在这儿我们小心还有另外一个东西也可以欣赏图象,甚至可以创造让人类感觉到震撼的图象,这就是我们今天感觉已经逼近我们的人工智能。

  今天我们非常清楚的知道,人脑对于图象的感知是眼睛和大脑的结合,可能在座的很多艺术家可能在讨论图象和摄影的时候,更多的强调的是眼睛,我们通常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背后的科学含义是我们眼睛后面有一个视觉的大脑,这个视觉大脑如果论面积占到整个大脑的1/3还要多,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我们今天提出的问题是我们的图象真实性是像素的统计还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描写,当然这个中间的联系是有人脑的参与,我相信人工智能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

  王庆松 | 摄影艺术家

  我在做艺术创作的时候,对能够感觉到体温的东西可能会更有兴趣,技术我可以看,但我不希望影响我的创作,摄影对我来说,我觉得是一个态度,我的态度不是在批判什么,而是一种强调。身边的朋友问我怎么拍,我说怀疑。一定要怀疑,不怀疑这个东西没戏。像我刚才说我对科技是向往,但我怀疑科技。

  我觉得摄影的人应该是立足于自己的感觉,哪怕你拍肖像。你把这些照片拿下来看看,甚至放到展厅,我想都是非常美妙,非常感人,有可能超越科技含量的东西。因为我们真的在科技越来越发展的时候,有极少数人坚守了自己情感。包括到现在有人经常问我,轻松你为什么不用数码,后辈都说赞助,免费用,我说我没兴趣,我不是没兴趣于科技,我觉得我们的态度,我就想用胶片。后来胶片快要不卖了,我就找了一个很大的冰箱,买了很多胶片,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被所谓的科技或者所谓的外面的故事,别人的故事所打动,要多表达自己的故事,自己的状态,只有自己的故事做长久了,后来到老了才不后悔,才会显得精彩。

  何彦 |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我们实验室做的什么事情,相当于一个显微镜下看星空,你做的东西和星星感觉是一样的,不仅这个是一样的,而且看他们的运动规律有相通的地方。

  人不应该用一个模型来约束自己的认知,你应该是把预设给悬置起来,这实际上也就是开头几位老师谈的关于咱们摄影的主题,你需要用心去看,而不是认为应该是什么东西。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主张原子的自否定,我们在大数据这个时代,在数据科学时代,我觉得现在是数据科学新的工具已经被建立起来,尤其像前面咱们都知道的这个数据很难用模型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之下二者的结合,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王川 | 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的题目是中间世界,立足于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之所以没有直接叫中间层,是因为我觉得这个中间层非常的复杂,既包含了时间,也包含了空间,这个中间世界就是图象世界,应该是我们今天话题的核心。随着摄影快速的发展,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复杂性的变化。但是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表现复杂纷繁、变化多端的对象,可能就越需要我们去寻找最简单的方法,这种最简单的方法无外乎回到过去,回到自身,回到本体,对摄影来讲我觉得尤其如此。这样的过程中弄清楚自己是谁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摄影无助感,其中一个来源就是大众化,大众化之后摄影的麻烦接踵而至,大家记忆犹新的就是对于摄影的信任危机,还有数字技术上的质疑。

  探讨正在到来的图象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我也没有能力去预测什么,我觉得我们今天在这儿能够以这种状态探讨这个话题,基本上代表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不管我们是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已经做好的准备。

  鉴于科技对于摄影的武装,我们已经见到的结果,未来的图象一定是巨大的体量以及纷繁复杂的表象,对付他我们一定要回到本体,所以这个时候我用努尔哈赤的一句话来总结: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魏颖 | 科技媒体艺术学者、策展人

  图象背后是一个包括宗教,文化,科学以及媒介各种融合的过程,这就是我给大家举出的一个科学图象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在之前传统意义上艺术家其实观看方式是基于裸眼,用你的眼睛去观看,新的观看方式出现以后,从各个角落打破了观看的原始性,比如说刚才有一位老师提到的高速摄影,显微镜是打破了空间性,因为人眼不可能直接看到这么小的神经元细胞,医学成像有很多是做到了透视,眼睛不可能直接透过皮肤去看到骨骼,但是医学成像的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最后是红外成像,这个讲到观看的主体性,人体只能看到一些波段,红外我们可以看到特定的,科学技术帮助我们,或者是帮助艺术家把这个观看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改变,这个是当代艺术家和过去艺术家有一些不同的方面。

  生物学的特点就是机器之眼和裸眼的区别,可以不同角度看到一些物体,最后一个是生物学作为概念发生器。生物艺术就是操纵、修饰和创造生命的过程,生物学可以作为技术,也可以作为材料,也可以作为图象,也可以作为艺术家使用到的数据,以及生物学是非常大的概念可以广泛运用到生物学科。

  周邓燕| 摄影史学者,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这是一个参与度非常好,作品呈现方式非常丰富,艺术表达很多元的展览,此次展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特别是称之为当代摄影作品做了一个目的性很强和指向性很强的筛选。从影像生成的手段和后期我觉得是立足当下和面向未来的创作议题,而且能够把摄影术发明以来的物理特征和艺术特征进行一个关联,并且突出了技术成像还有观看这三者的关系,因此我认为在提出问题的层面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研究型的展览。我认为这个策展的团队的核心意图是引导观众体会并且思考最新的影像生成技术,正在将会给艺术创作会带来什么新探索和新可能。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所在位置:在线学历网 > 自考本科 > 院校动态 > 正文

推荐阅读

  • 菲律宾留学学制是什么样?

    [国父大学] 2022-03-25

  • 西湖大学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 复旦大学202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章程!

    [复旦大学] 2021-09-16

  • 河南大学2021年秋季学期研究生入校须知!

    [河南大学] 2021-09-16

查看更多

院校动态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研究生有没有毕业证,有几种类型可以报考?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 北京科技大学东陵经济管理学院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 华中师范大学同等学力申硕招生流程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申请条件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