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化学学科一批高水平科研论文发表
化学学科在学校学科建设的支持下,师资队伍和科研平台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学科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以来,一批高水平科研论文相继发表。
郭丽娜/段新华课题组:
郭丽娜和段新华副教授作为第1和第2作者撰写的综述文章“Palladium-Catalyzed Cyclization of Propargylic Compound” 在美国化学会权威化学综述杂志《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化学I区, Acc. Chem. Res., 2011, 44, 111-122)在线发表,系统地介绍了他们在钯催化炔丙基化合物环化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该杂志目前的影响因子为18.203。Tsuji-Trost烯丙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构建碳碳键和碳杂键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已被广泛的应用到有机合成中。郭丽娜副教授等采用将碳亲核中心引入到炔丙基化合物中的策略合成了一系列碳官能团化的炔丙基化合物,并系统地研究了该类底物与碳、氮、氧等亲核试剂反应,高产率、高选择性的合成了各种复杂的碳环、多环及杂环化合物。这一方法的成功实现为有机合成化学家将其应用到相应的复杂活性天然产物的全合成中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基础。
此外,郭丽娜副教授与德国慕尼黑大学Knochel教授合作的研究论文“Highly Diastereoselective Csp3-Csp Cross-Coupling between 1,3- and 1,4-Substituted Cyclohexylzinc Reagents and Bromoalkynes via Remote Stereocontrol”近日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德国应用化学》(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2174-2177)上在线发表。
周桂江课题组:
周桂江教授课题组继前期高影响因子综述论文“Organometallic acetylides of Pt II, Au I and Hg II as new generation optical power limiting materials ( Chem. Soc. Rev. 2011, 40, 2541-2566, 化学I区,影响因子为20.086)” 又有论文“Recent progress and current challenges in phosphorescent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OLEDs)”近日在化学领域权威综述期刊之一的《J. Photochem. Photobio. C: Photochem. Rev.》(化学I区,影响因子为7.952)上发表。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效磷光白光发光二极管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此次,周桂江教授获邀撰写这一专题综述是由于他近期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利用功能化磷光发光材料以简单器件结构实现高质量白光发射,这种人工白光具有极高的显示指数及优异的色坐标,可与日光相媲美。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对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为未来节能照明光源的实用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和玲课题组:
和玲教授指导的博士生梁军艳的论文“Novel linear fluoro-silicon-containing pentablock copolymers: synthesis and their properties as coating materials”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专业杂志《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工程技术一区杂志,五年平均影响因子5.27)上在线发表。该论文用ATRP法首次获得了新型五嵌段含氟硅嵌段共聚物PDMS-b-(PMMA-b-PDFHM) 2,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共聚物在不同溶剂中的自组装行为,结合共聚物成膜表面自由能和化学组成分析,以及借助石英微晶天平对表面吸附行为的表征,确定了低聚体是共聚物表面性质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有助于新型多嵌段含氟硅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及认知溶液自组装行为与表面性质的关系。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51073126, 20474050)的资助。
赵翔课题组:
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李乐生在导师赵翔教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悬挂键诱导纳米金刚石粒子的石墨化效应”,近期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2011, 134, 044711),(物理二区杂志,2009年影响因子3. 15)该论文并同时被Virtual Journal in Science & Technology选登: Virtual Journal of Nanoscale Science & Technology, Volume 23, issue 6 。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碳元素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石墨、金刚石、富勒烯和无定形碳等,然而碳的这些聚集体之间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相互转化并发生特定的相转移过程。纳米金刚石的石墨化现象已经被各国科学家广泛的关注并研究了近20年,但是纳米金刚石发生石墨化现象并随即转变为Bucky-diamond这一过程的内在机理至今并未搞清。该研究成果通过对不同粒径、不同形状的纳米金刚石颗粒在表面氢化前后所表现出不同的热力学稳定性,首次提出纳米金刚石的石墨化现象的表面悬挂键诱导机制,明确地阐明了纳米金刚石颗粒中棱和面的各向异性在石墨化过程中的作用,从根本上阐述了发生在纳米金刚石颗粒表面的石墨化现象的内在机理,为今后纳米金刚石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外,该研究所赵翔教授的研究生杨涛的研究论文“Di-lanthanide encapsulated into large fullerene C 100: a DFT survey”也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专业杂志《 Phys. Chem. Chem. Phys.》( 2011, 13, 5034–5037)上(化学二区杂志,影响因子4.12)发表,该研究针对目前最大的稀土金属富勒烯内包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热力学性质进行了完整的理论计算,首次揭示了这类新型功能富勒烯碳材料的特殊化学性质以及稀土金属与碳的相互作用机制。
张志成课题组:
张志成教授指导的研究生谭少博论文“Controlled Hydrogenation of P(VDF- co-CTFE) to Prepare P(VDF- co-TrFE- co-CTFE) in the Presence of CuX(X=Cl, Br) Complexes”在英国皇家化学会专业杂志《 Chemical Communication》(化学二区杂志,2009年影响因子5. 501)(2011. 47 (15), 4544 – 4546 )上在线发表。该文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ATRP)基础上,作者首次采用过渡金属催化的原子转移自由基链转移(ATRCT)反应实现了P(VDF-CTFE)氢化法制备相应P(VDF-TrFE-CTFE)或者P(VDF-TrFE)共聚物,避免了现有氢化体系中大量使用高毒性有机锡化合物。这是该课题组继2010年连续在《 Appl. Phys. Lett 》 (物理II区,IF=3.554)上发表两篇(2010, 96, 192905;2010,97,222905)文章以来的又一JCR II区SCI论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法学类] 2022-06-24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