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第二届语言学博士论坛在湖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9月23日至24日,由清华大学语言研究中心、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主办,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二届语言学博士论坛于湖北师大举行。论坛旨在推动语言学博士教育,帮助博士生提高论文选题和写作水平。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有蒋绍愚教授、卢烈红教授、汪国胜教授、谢晓明教授、王继红教授、张赪教授、张美兰教授、侯兴泉副教授、邓盾助理教授、刘曼博士,以及东道主湖北师范大学丰国欣教授、张道俊教授、赵爱武教授、张鹏飞教授、李治平副教授、黄芳副教授、车录彬副教授。来自港澳地区、大陆地区40多所高校的近百名博士生、博士后参会。湖北师大副校长王赛玉教授、湖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景遐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湖北师大文学院副院长李治平主持。湖北师大师生为论坛提供了高标准、贴心细致的会务服务。与会专家结合具体实例、切身体会对博士选题的形成、论文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做了专题发言,在与会博士生中激起强烈反响。
武汉大学卢烈红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几类特殊语料的挖掘与利用”。他提到,在汉语史研究中,有三类语料比较特别,分别是域外汉籍、帝王诏书以及现代方言。首先,卢教授指出域外汉籍包括中国人编纂的收藏在国外的汉文典籍和外国人用汉语写作的保存在国外的文献。卢教授给大家概要介绍了几种域外汉籍:保存在朝鲜的具有南方口语特征的《祖堂集》、反应晚唐五代北方口语的《敦煌变文集》(《敦煌变文集》也基本属域外汉籍,其主体是斯坦因、伯希和劫掠的敦煌文献)、保存在日本的南宋初年禅宗语录《古尊宿语要》,以及朝鲜日本的汉语教科书、西方传教士著汉语文献等。然后,卢教授以东汉皇帝诏书、唐太宗诏书、明代《皇明诏令》在解决汉语史研究中问题的应用为例,为大家介绍了帝王诏书在汉语史语料中的地位。最后,卢教授扼要介绍如何在现代方言中挖掘与利用材料。
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侯兴泉副教授以“方言调查与方言论文的选题”为题做了学术报告。侯兴泉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方言调查的三种方式:单点方言的全面调查、多点方言的专项调查以及点面结合的综合调查,并结合自己调查两广毗邻地区的方言的经历对以上方式进行有力证析。最后,从四个角度讲到选题之后的写作与提升:一是要提炼选题的价值,二是写作角度要以点带面或以面带点,三是内容要合理安排,四是理论的提升。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谢晓明教授此次报告题为“谈谈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以"玉照"的用法为例”。谢教授从杂志编辑的角度谈到了博士生应该如何做研究,并举例说明博士生应该如何树立问题意识。他首先从“问题意识”谈起,谈到了“问题”是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做研究就应该努力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有宏观视野,更要能观察入微。最后,他以“玉照”为例,从选题到收集语料再到研究分析,向同学们一一阐释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具体研究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汪国胜教授以“谈谈汉语论文的写作”为题目,围绕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论文写作”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汪老师认为研究生论文写作要过“选题关”,包括选题要有价值、可控制。举吕叔湘先生《说“胜”和“败”》等例说明选题要能回答学术问题,具有学术价值;以邢福义先生关于“最……之一”的经典研究为例,阐述了汉语研究需要对汉语教学有促进和推动,即选题要有应用价值。所谓“可控制”,即选题要适中,“小”才能对问题做穷尽性的发掘,才能使文章做得深入细致,题目要“小”,开掘要深。汪老师接着从来自读书、关注语言实际两方面阐述题目的来源。其次,要过研究关和写作关。汪老师强调,论文的写作要基于文献的阅读和现象的调查,收集材料要尽可能齐全,保证结论的可靠性,论文写作要“读得懂、信得过、用得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王继红教授以"基于梵汉平行语料库的佛经翻译与语言研究"为题做了学术报告。王教授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景三个角度分享了她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第一,从研究对象角度讲述了其参与的研究项目,并提出要有相对稳定的"学术根据地",她将梵汉对勘材料作为其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从梵汉对勘材料语法研究领域扩展到翻译研究领域,由专书研究延伸到时体范畴研究;第二,思考学术问题要有连贯性意识。她考察佛经翻译对汉语量范畴的影响,从语言的篇章结构角度说明汉译佛经复句方面的研究,最后延伸到佛教汉语语法研究。研究思路是一脉相承,层层递进的;第三,研究要因时、因势而行。研究方法与对象要与时俱进。王老师详细说明了近年对玄奘研究的重视,认为翻译史研究不仅可以对译本文字进行“静态描述”,还能转入关注佛经翻译背后的“人”与“事”要素,关注译者的经历、译场人员的社会关系等内容,使翻译史研究更趋“活化”。
清华大学中文系邓盾助理教授以“题目在哪里——以现代汉语句法的界限为例”为题做了学术报告。邓盾助理教授从博士论文的选题入手讨论了论文选题时面临的困境和解决此问题的对策。他首先谈到由于现代汉语研究在广度上的发展,在其中要做到完全初创已十分困难。但是研究深度可继续推进。邓盾助理教授重点谈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一方面不仅要加强语言学理论的储备和修养,还要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语言学理论;另一方面要对语言事实作深入的描写分析和挖掘,同时批判性地审视所掌握的材料。只有深入的把握理论和材料,博士论文选题才能达到创新深入的效果。他以“定语的定性”为切入口分析了朱德熙先生的一个著名论断“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中包含的印欧语分析眼光,以此阐述如何把握理论知识,然后要深入分析语言事实。
西安外国语大学刘曼博士做了题为“从常用词更替看普通话词汇的形成——以三个“长江型”词为例”的报告。刘老师以自己的博士论文为例,向我们展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指出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普通话的词汇不只来源于北方话,也有南方话词,讨论了常用词兴替中,一些江淮起源的南方话词汇(“长江型”词)是如何战胜旧词、进入通语,从而沿用到普通话的。刘老师重点以“喜欢”为例,探讨了它的来源、更替与传播,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结论:普通话词汇是南北官话的混合,江淮官话词汇北上进入通语的时间不限于民国时期,晚清民国时期速度加快,“长江型”词进入普通话的条件有语义场内的需要、词本身的功能,影响因素有权威方言助力、方言地位上升、移民等。“长江型”词的来源应包括江淮官话和吴语。
蒋绍愚先生以“博士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为题做了学术报告。蒋先生从汉语史的角度谈到了博士论文写作时材料收集、理论问题、信息掌握这三方面的问题。他首先举例介绍了论文材料收集,他告诉同学们材料可以用语料库收集,但对语料的判断要有语感。理论问题方面,蒋先生谈到了任何理论都有优缺点,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包打天下,做研究时应该尽量全面的掌握不同的理论。信息掌握方面,蒋先生建议大家在做研究时要注意和选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次论坛在上届已有的专家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与会博士生分组讨论环节。9月24日上午来自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的博士生、博士后分组就各自研究内容进行了报告,与参会同学切磋交流,并得到了会专家的点评和指导。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