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暨历史研究所陈珏教授来我系讲座
2015年4月29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陈珏先生以“饶宗颐先生域外汉学郊游考”为题,为中文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带来了一场饶有趣味的演讲。本次讲座系“两岸清华合作研究项目”系列讲座之一,我系王中忱教授到场,博士生赵薇主持。
陈珏教授是以文化史路径切入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专家,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国叙事学》的整理者,近年来以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之研究,及其对“新汉学”的观察和推动引起较大影响。在此次讲座中,陈教授先从汉学和国学的区别谈起,梳理了百年来“汉学”概念复杂的脉络演变史。如果将马可Ÿ波罗来华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当长时期都称为“传教士汉学”时期,那么,从19世纪初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讲座起,汉学由“传教士汉学”向“学院派汉学”发生了第一次范式大转移。第二次全球范围内的大转移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的半个世纪中,其标志是在地域上打破了欧洲中心,迁移到美国;方法上由东方学转变为区域研究,对象则从以古典时期为重心逐渐延伸到了现当代。接下来,陈教授着重介绍了冷战背景下第二次汉学范式转移中的几位典范性人物:费正清(John Fairbank)、芮沃寿(Arthurf. Wright)、狄百瑞(William de Bary)、牟复礼(Frederic Mote)、柳无忌、薛爱华(Edward Schafer)、刘若愚。继而,再围绕饶宗颐先生与此间名家,如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芮沃寿、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吉川幸次郎(よしかわ こうじろう)、傅汉思(Hans Hermannt Frankel)等等的交友、合作经历展开介绍,穿插往复,层层推进,从中钩沉出其海外治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使听众最终得以窥见发生在20世纪末的海外汉学范式第三次转移,也就是饶宗颐“新汉学”(或称“华学”)之生成的历史玄机和重要意义。讲座后,同学们还纷纷就新汉学的内涵、研究思路等具体问题和陈教授往来讨论,获益甚多,而陈教授开阖有度、颇具传奇风味的讲述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法学类] 2022-06-24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