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牛津大学西蒙·马金森教授来访讲学 纵论高等教育问题
6月9日至19日,牛津大学教育系教授、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教授应邀访问北大教育学院,做“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系列讲座。马金森教授是国际著名教育学家,主要研究高等教育、教育社会学、教育政治经济学、比较教育,曾任教于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著名高校。他著述丰富,获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担任Higher Education杂志主编。
来访讲学期间,马金森教授先后做题为《作为学生自我形成的高等教育:追问高等教育的本质》、《高等教育与共同产品》、《是否存在中国“大学理念”?》、《全球科研系统的动态发展》四场讲座,分别探讨高等教育中的学生、社会、大学、知识问题。四场讲座分别由我院杨钋副教授、沈文钦副教授、施晓光教授、蒋凯教授主持,其中首场讲座是“大学堂·北大讲坛”顶尖学者讲座、“北大教育论坛”公开演讲。马金森教授的系列讲座展现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切的社会关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
马金森教授指出,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自我形成的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学生自我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正规教育机构中,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知识来实现,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学习者拥有自我教育的空间,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个体,可以使用校内外多种资源。学生自我形成与流动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学生个体意识能动性促进了流动,流动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能动性。如何通过自我努力不断突破个体发展的极限,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并为未来世界发展做出贡献,这个问题关乎每一个人,值得仔细思考。他还指出,东方文明历史悠久,蕴藏着儒家思想瑰宝,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学生自我形成的观念。高校学生需要建立一套符合自己生活实践特征的自我哲学体系,而不是固守既定观念,因为前者更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不但有助于个体层面的学生自我形成,而且有助于集体层面的社会形构。马金森教授从个体—集体、国家/地方—全球两个维度探讨了高等教育的贡献。他指出,“公共产品”(public goods)的概念不能涵盖全部公众福利,因此可以使用“共同产品”(common goods)的概念来指代更为广泛有益的物品。与公共产品相比,共同产品建立在善治社会和共同体的基础上,是集体性的公共物品,这类产品有助于发展人力资本、共享社会福利,建立稳定、团结、包容、民主、平等的关系。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增进共同产品,包括共享的科学素养、社会机会和流动、团结、包容、国际理解,等等。对“公共”和“共同”的理解因地域和文化不同而有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政治文化中对高等教育在社会形塑中作用的认识也不同。
在第三场讲座中,马金森教授阐释了纽曼大学观、康德-洪堡大学模型、美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中的大学理念,接下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是否出现了关于大学的独特“理念”或“道路”,以及这种“理念”或“道路”如何在中国科技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和质量提升上呈现出巨大的活力。他指出,在高等教育管理层面已经发展出了堪称中国“大学理念”的组织制度和大学治理:一方面,中国大学具有知识开放、重视国际联系和分权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国大学发展与政府密切相关,形成了在国家强有力保障的同时坚持学术自治以及学术人员与行政人员共同治理的中国特色“大学理念”。
在马金森教授看来,国际科研合作和科研产出构成了一个全球科研系统,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科研的一体化和结构转型,它已经成为科学和工业领域知识创新的主要来源,在这个系统中研究型大学发挥了核心作用。国际科研合作在形成全球科研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由于全球化进程放缓、科研的安全敏感度提高,国际科研合作受到了挑战,但是国际科研合作仍在在继续发展。目前对全球科研系统主要有三种解释框架,即全球竞争理论、大学竞争理论、全球网络理论。三种理论都有各自的解释力,其中全球网络理论解释力更强,它揭示了驱动科学发展更多的是科研本身和大学场域内部力量,而非外在的经济或政策因素。全球科学是一个网络,它嵌套在等级的、不平衡的权力关系之中,科学网络的不断发展反过来也侵蚀了这种等级制度,因为科研系统比大多数社会系统更加开放。
在马金森教授每场讲座中,与会听众踊跃提问,积极参加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讨论富有深度。教育学院陈洪捷教授、副院长哈巍研究员、蔡磊砢副研究员等教师,以及来访讲学的詹盛如教授、清华大学文雯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谢梦、北京师范大学助理教授马佳妮、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巫锐等校外同行参加了讲座和讨论。
本次“北京大学高端学术讲学计划”系列讲座由教育学院、国际合作部主办,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协办,得到了社会科学学部、海外传播办公室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16:59:38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16:57:36
[法学类] 2022-06-24 15:43:03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 15: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