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平台为第三方资讯平台,不是院校官方,网站内所有信息只做参考,并不代表院校官方,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为准,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可以咨询在线客服寻求帮助。
“中国发展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我系召开
21世纪以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创新日益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同时,这与如何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道路密切相关。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哲教研室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首都哲学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75次“马哲论坛”于2019年11月16日在北京大学李兆基人文学苑2号楼B114会议室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家单位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以及马哲教研室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午的议程由北京大学丰子义教授主持。丰子义教授首先对此次会议主题做了阐发,强调对中国道路的哲学总结和概括既需要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也不能离开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关注。在会议的第一场,中国人民大学郭湛教授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回顾,认为中国道路的成功在于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为包容性、综合性、多样性和混合型的经济形态。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突破了用“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历程,认为当前需要面对的是经济高度发展以后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是重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语境。他认为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只选择和突出了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部分内容,而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则为敞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中央党校侯才教授以“重建形而上学”为主题,围绕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探讨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四种方法和三条路径,阐发了中国道路和中国现代性塑造与形而上学重建之间的内在关联。中央党校董德刚教授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为人民服务相统一是全面把握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关键所在。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发展道路与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会议的第二场,北京师范大学鲁克俭教授通过思想史和观念史的区分,并结合前苏联时期研究马克思观念理论的相关成果,主张从休谟和胡塞尔的哲学思想出发,并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进行现象学理解。北京大学席大民教授探讨了马克思历史哲学中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认为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普遍性向度是蕴含在特殊性之中的生成的普遍性,马克思并非以脱离普遍性的特殊性拒斥抽象和思辨的普遍性历史思维。中国政法大学文兵教授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扬弃出发,详细地阐释了国家治理中的法治问题和法律的建构功能,认为国家的法治要实现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作为实现公平正义的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波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分别从城市文化研究和知识产业的角度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新的可能性空间。
下午的议程由北京大学杨学功教授主持。杨学功教授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人类学范式的理论构想,认为人类学范式能够回应并超越各种断裂论以及经济决定论、阶级斗争论、资本逻辑论等传统和现行的研究范式,从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建构严格意义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关于中国发展道路,杨学功教授认为,“初级阶段论”和“解放生产力”是中国发展道路对经典历史唯物主义的两大突破。北京大学徐春教授围绕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对唯物史观进行了新的阐释。徐春教授回顾了孟德斯鸠与黑格尔关于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关系的论述,认为唯物史观阐释不应当忽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文明发展的一定作用。北京大学方博助理教授从康德语境中的社会正义切入,探讨德国古典法哲学的理论重构问题。方博认为,对社会正义问题的探讨不能仅从形而上学入手,必须关注社会结构问题。西方社会从个人权利出发探讨“正义”,而中国问题则是如何在社会主义中容纳个人权利,这便是社会结构对正义问题的深刻影响。北京大学张梧助理教授以《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发展为主题,认为《资本论》研究有助于从一般的历史唯物主义转变为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并主张合理评估资本逻辑的双重效应,重新理解资本逻辑的内在否定性。
在第四场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郗戈教授辨析了《资本论》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历史唯物主义上的思想差异,强调不能把资本逻辑泛化和绝对化。他认为《资本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终理论形态,生产逻辑——资本逻辑——人自身能力和个性发展逻辑,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完整逻辑进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杨洪源副研究员提出,《资本论》研究必须关注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必须分析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怎样理解和解释历史事件与时代问题。他并且以《哲学的贫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为例,具体阐释了马克思在不同文本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论述的差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韩蒙博士借助于马克思和卢格、马克思和魏特林、马克思和李斯特、马克思和拉萨尔的关系,阐释了马克思对德国道路的把握,并从中提炼出对理解中国道路的两个理论启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莫小丽博士围绕文化理论及其嬗变的主题,分析了作为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文化概念。
与会的老师和研究生围绕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资本论》全球研究现状、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
[国父大学] 2022-03-25
[电子信息与技术] 2021-09-16
[复旦大学] 2021-09-16
[河南大学] 2021-09-16
院校动态
[经济学类] 2023-08-10
[北京科技大学] 2022-06-24
[法学类] 2022-06-24
[福建师范大学] 2022-06-24